香港大屿山天坛大佛
今天适逢中秋节第一天假期,准备今天去香港给乐乐买奶粉,正好公司的同事小李的港澳通行证快到期,就一起去香港逛逛! 原计划是去湾仔会展中心金紫荆广场的,但老婆说这样也太老土了,最后决定去香港风情上经常展示的天坛大佛看看! 向开车到深圳湾口岸,上午十点多停车场就已经满了,转了一圈也找不到位置,后来看到很多车都停在人行道台阶上,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选了个位置停下来,发现巡逻的保安在往各辆车上放一张什么卡片,原来是派出所提示小心车内财物,看来不是交警抄牌,应该也不会抄牌了,呵呵! 过了海关,坐B3路大巴到屯门汽车站,转乘路大巴,经过青马大桥,到达东涌消防局,然后在马路对面转乘23路(不是E23路啊,差点搞错)爬了半天的山路抵达宝莲禅寺,也就是天坛大佛所在地,在那边还吃了个斋饭,不过比较倒霉的是吃了老婆吐(可能是下山车颠簸的),我下了车就拉(反应有这么快嘛?)。后来决定还是坐地铁回屯门,从东涌坐到荔景,然后转车到美孚,再转车到屯门,SHOPPING一把后就再次坐B3X回到深圳湾口岸,回到家已经快晚上七点了,人还是蛮累的,主要是没想到往返天坛大佛花了这么久的时间,大巴坐得也比较辛苦啊! 下面是在天坛大佛照的一张相片:
[singlepic=716,320,240,,center]
网上找到的关于天坛大佛的介绍
天坛大佛是一座位于香港大屿山宝莲寺前木鱼峰上的佛像,坐落于海拔520米的昂坪。佛像坐在二百六十八级的石阶上,由202块铜片组成(佛身160块、莲花三十六块、云头六块),高26.4米,连莲花座及基座总高约33.999米(正负0.5米),重249.999TON(正负0.5TON),坐于三层祭坛上,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青铜座佛。
天坛大大佛之基层分三层次第而上,第一层面积10,000平方尺,第二层8,000平方尺,第三层6,000平方尺,其设计参考北京天坛的地基形貌,故名“天坛大佛”。
大佛座之下有资料馆,游客可付费入场参观。
于2006年落成的昂坪360(吊车系统)连接东涌至昂平。游客以后可以利用该观光吊车以另一角度欣赏天坛大佛。
天坛大佛是一座位于香港大屿山宝莲寺前木鱼峰上的佛像,坐落于海拔520米的昂坪。天坛大佛由中国航天科技部设计和制作。
造型
天坛大佛是依据佛经如来三十二相而设计,面相参照龙门石窟的毗卢遮那佛,而衣纹和头饰则参照敦煌石窟第三百六十窟的释迦牟尼佛像,因此大佛兼备隋唐佛教全盛时期造像的特色。
坐向:坐南向北,稍稍偏东,朝向全香港。
坐姿:称为“结跏趺”,又称“全跏”、“正跏”。相传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悟正道时的坐姿。
面相:面如满月、额广平正、双耳垂肩,慈颜微笑,顶部肉髻螺,青莲花眼、眉如初月,两眉之间,有一白如雪,软若棉的毫毛,向右旋转。重5吨的佛面,在浇注时加入约2千克黄金,更添光彩。
手印:右手示“施无畏印”,左手下垂脚上,反掌向外,指端微微向下,称“予愿印”,双掌中心现法轮,代表佛法长存,流转十方。
基座
天坛大佛的地基面积为2,239平方米,内分三层:功德堂、法界堂及纪念堂,游客可付费入场参观。三层殿堂由圆型楼梯贯通,中挂一口直径2米的“瑜伽钟”,外壁有佛像、手印及捐赠善信芳名,内壁刻有经文,每日由电脑控制敲打108次。
功德堂:供奉一尊以楠木雕成的地藏王菩萨,同时展览斯里兰卡法师维巴那沙拿4幅描述释迦牟尼佛出生、成道、初转法轮和入灭的绘画。
法界堂:内设佛教书画展。
纪念堂:供奉佛陀真身舍利,于1992年由宝莲寺法师远赴斯兰卡迎来。同层并刻有曾经捐资兴建天坛大佛之善信芳名。
六天母:大佛对开的6尊舞姿铜像,名为“六天母献供”,供品分别是花、香、灯、涂、果、乐,代表六波罗密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)。